上舞蹈课、参加演出和比赛、自驾旅游……年近70岁的赵岩退休后似乎比上班时还要忙碌。她说,她就想做一个退而不休、发挥余热的可爱老人。
退休开始学舞蹈
今年已经是赵岩在辽宁老年大学上学的第11年了。“每周要上两节舞蹈课,我们学员自己还要集中练习一次,相当于每周跳3次舞。”2007年退休,退休后没事干,她就在老年大学报了个舞蹈班。
“我上班时在财务部门工作,小时候也没有学过舞蹈等艺术方面的东西。但是我喜欢美,渴望能够美美地站在舞台上。”赵岩说,“大家都说舞蹈要从小开始学,但是我从60岁才开始。我只管努力学习,能达到什么水平都行。”
进了舞蹈班,各种困难接连而来。“首先压腿就压不下去,一抻那个疼啊!”有时候跳完舞,回家后身上哪哪儿都疼。“但是既然选择了,就坚持呗!”欲速则不达。赵岩说,自己学舞蹈的初衷就是想丰富生活,所以就一点儿一点儿来,每节课都比上一节课进步一点儿,半年下来,腿筋都抻开了。
另一个困难就是记不住动作。“记忆力不行了。老师一节课就教了两个8拍动作,还是记不住,一回家就忘了。”于是学员们就自己凑钱,租了一个舞蹈教室,上完课大家再聚在一起练习,相互提醒。慢慢地,很多动作都刻在了她们的脑子里,肢体也更加协调。“现在老师一节课教8个8拍的动作,我们都能记住了。”
拿到舞蹈比赛金牌
2017年,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歌舞会演在北京的央视星光影视园举行。从12个省选送的400多个舞蹈中,选出了34个优秀代表队的84个节目,其中就有辽宁老干部大学健身系舞蹈剧目班编排的舞蹈《俏花旦》,赵岩也是表演者之一。
《俏花旦》要求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眼神都要有少女俏皮灵动感,这对这些六旬上下的阿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“我们的老师就是一个手势、一个眼神、一个摇头、一个翘臀地教,从最基本的手形和腰、胯、头部动作讲起,为大家一遍一遍地做示范。”赵岩说,学员们把老师的动作都录了下来,回家自己慢慢对照着练,上课时老师再一个个地纠正。
“到了北京,我发现我们这个非专业团队是大赛中年龄最大的,平均年龄62.5岁。但面对那些年轻的专业舞蹈队队员,我们一点儿没有怯场。”
央视演出大厅灯光璀璨,一群奶奶级的表演者,一颦一笑一回眸、一踩一跳一翘首,宛如一群俏皮伶俐的小女孩,演绎出了15岁少女的灵动。最终,《俏花旦》在参赛的舞蹈中脱颖而出,荣获金奖。
当志愿者为大家服务
赵岩是辽宁老干部大学健身系舞蹈剧目班的班长,还是系学生会主席。赵岩说,她当班长不是为了权力,而是为了服务。
七一以前,她们正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排练舞蹈,每天都要集中排练。为了能让大家中午吃好饭,赵岩每天上午出门前都要烙春饼或蒸包子准备好大家的午饭。
除了上课排练,赵岩还特别喜欢组织姐妹们外出游玩。“租个别墅,我们一起做饭,非常开心。”每次外出活动,赵岩都会给姐妹们分发早餐。有一次去一个温泉小镇玩,每天要做十几号人的三顿饭,副厨走马灯似的换,唯有主厨赵岩从来没让人替换过,总是像打了鸡血似的忙碌着。
走遍全国各地
翻开赵岩的网络相册,除了演出照片,就是和舞蹈队去各地的旅游照。旅游也是她退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“向西,我们经过甘肃,到达新疆,看到了壮观的胡杨林和戈壁滩;向北,我们自驾到过漠河;向东,我们到了黑瞎子岛、珍宝岛;向南,去过四川、西藏、海南。”赵岩说,她去过的地方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了。
由于喜欢旅游,她还加入了小区的户外群,群里大多是和她一样的退休老人。想要去哪儿,大家在群里招呼一下,就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“如果是去周边,我们会自驾或者租一辆大客车,走走停停玩玩。远一些的地方就会先坐飞机,到达目的地以后再租车。”赵岩说,一路上风景不同,但心情一样激动、一样开心。
在老年大学,赵岩和她舞蹈班的姐妹们被戏称为“妖精”。“宁做‘老妖精’,不做‘黄脸婆’”,是她们达成的共识。在她们看来,“妖精”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穿着打扮,更多的是她们思想不保守,有个性,不受传统世俗的羁绊,勇于追求自我价值,勇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。
文/惠惠
在冰城哈尔滨有一支全国首家老年独轮车队,大家以治病、减肥、健身、交友等目的自发聚集到一起。近两年,独轮车骑行队“骑”上了央视及地方卫视舞台,向全国老年朋友展示冰城老年人的风采。他们发出倡议:希望老年朋友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锻炼方式,让夕阳燃烧得更加灿烂。
为解闷学骑独轮车
2014年春节后,从事杂技表演多年的徐克己看到老伴王永秀退休后无所事事,经常嚷着赘肉太多,该减肥了。老伴一直在企业上班,平时忙碌惯了,突然闲下来有些不适应。徐克己在杂技团是独轮车演员,便鼓动老伴尝试着玩独轮车,说骑独轮车既能减肥,又可以娱乐身心。
王永秀对玩独轮车不自信,说她骑两个车轱辘的自行车有时都会撞大树,这一个轱辘的还不得摔跟头?徐克己说,骑独轮车时要保持平衡,身体多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,可以强化腰腿灵活性,是减肥的有效运动方式。
听丈夫说了骑独轮车的诸多好处,王永秀决定挑战一下自己。在徐克己的指导下,她先是在家扶着墙练习,然后到外面扶着栏杆练动作要领,找平衡,再慢慢往前骑行,几天时间就学会了。
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有块场地,非常适合练习骑独轮车。每天早晚,徐克己陪着妻子去练习。熟练骑行之后,王永秀让丈夫教她像杂技演员倒车、定车、单腿蹬车等骑车技巧,这些玩熟后,丈夫又开始教她骑着独轮车跳绳、打球。
徐克己教妻子的时候,周围经常围着很多人,一些中老年朋友看到王永秀潇洒的独轮车技,十分羡慕。徐克己给大家讲解:独轮车的原理是摔车不摔人,通过技术练习,半天学会简单骑行三五米没问题,独轮车不像自行车那样只能在侧面上下,前后都可以下,它的危险性甚至比骑自行车还要低。
几个老年朋友在徐克己的专业指导下,很快也学会了骑独轮车,而且越骑越溜,不到半个月,就能简单地做些动作了。他们训练的时候,围观群众越来越多,大家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杂技演员骑独轮车,觉得很神奇,现实中这些大爷大妈骑它就跟骑自行车一样,不少人跃跃欲试,报名学车的越来越多。
新潮玩法引人来
徐克己和妻子只要没有重要的事情,都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地,免费教新手骑行,教老手练习耍圈、扔口袋等表演技巧。
以前,独轮车过于专业过于小众,没得到广泛推广。看到这么多的老年朋友都参与到独轮车运动中,徐克己有了把独轮车推广成一项运动的想法。他在黑龙江省杂技团做独轮车演员时,有过独轮车书法、独轮车音乐、独轮车舞蹈等文化表演,能否把篮球、足球等球类融入到独轮车中呢?他决定试一试。
尝试过篮球、足球后,徐克己放弃了这两种球类。之后,他玩起了冰球。一试,感觉很好。骑独轮车双手是自由的,正好把持冰球杆,通过双脚控制独轮车,正好像冰球运动员在冰面滑行似的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,徐克己自费买了冰球杆、球门,不过,击打冰球时,因为冰球中的球太小,击打难度大,而且速度快,视线有时跟不上,最后决定用小排球代替传统的冰球。2016年春节后,徐克己带着自己的二十多名学生,在斯大林公园练起了他命名的独轮车车球。骑着独轮车打球,这也是国内首创。
除了训练独轮车车球,徐克己还带着老人们练习嘴叼木板顶球、踢碗、耍圈等多项技能。为了熟练掌握技巧,无论春夏秋冬,徐克己都带着学员反复练习,在徐克己的严格督促下,学员们的独轮车技和表演能力越来越好。
徐克己每天都在江边带着队员训练,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杂技动作让围观者眼花缭乱。哈市不少旅行社把徐克己和他们的独轮车表演当成一个固定项目,每次带游客到江边都会来此观看表演。不少退休后的队员可以在骑车的同时表演踢碗、叼球、耍圈等多项技能,赢得游客阵阵喝彩。
运动带来健康和快乐
徐克己把专业性强、过于小众的杂技项目,推广成了深得退休老年朋友喜爱的项目,一些老年人甚至把骑独轮车当成了生活的重心。
杨小玉家在黑龙江尚志市,2016年开始学独轮车,但在当地只有他一个人玩,邻里嘲笑他是个疯子。杨小玉打听到哈尔滨有家独轮车骑行队后,每天坐火车来哈尔滨“上班”。别看年逾七旬的杨小玉皮肤黝黑,个子不高,但他动作灵活,每当他骑着独轮车出场,都非常抢镜。
杨小玉20年前被诊断为严重小脑萎缩。偶然间,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独轮车运动,听专家说骑独轮车能促进脑部平衡及神经的反射能力,他就买来独轮车练习。骑了几年独轮车后,他的病症得到了很大缓解。
“二师姐”孙丽娟在队里的资历仅次于王永秀,自从练上独轮车后,她就迷上了这项运动。天气不好,她一个人就在家里练,嫌家里场地小,还和队友结伴到运动场馆走廊里练。孙丽娟退休后苦闷过一阵子,自从练上独轮车后,她和姐妹们欢歌笑语不断,整个人年轻了很多。
李静怡是独轮车队的一名骨干队员,两年前,她被查出了肿瘤,经过多次化疗放疗后,身体虚弱得走路都要人搀扶。正当她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时,一位要好的姐妹过来看望她,这位姐妹练了半年独轮车,精神焕发。看到李静怡患病后的状态,建议她不妨练练独轮车,练车可以转移注意力,还能强身健体,增强免疫力。
在闺蜜的说服下,李静怡参加了独轮车队。她身体协调性强,很快就掌握了骑车要领。一开始骑两分钟就累得直喘粗气,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,她能骑上半个小时也不歇一次了。再后来,李静怡成了车队的表演核心。也别说,一上车什么都忘了。后来,队里又来了位患肿瘤的姐妹,在李静怡的带动下,那位姐妹也爱上了骑独轮车。两人定期复查,指标一切正常。
单杠上的大爷们
很多人说公园里每一个单杠上都挂着一个大爷。的确,只要一进公园的单杠区,就能听到此起彼伏地叫好声,大爷们意气风发地在单杠上展示着他们对运动的热爱,大回环,小回环,人体旗帜,单杠漫步……他们不断地开发着新的技巧和动作,在众人瞩目中奋力表演,仿佛一个体育明星。(文图/哈士)
文/惠惠
在冰城哈尔滨有一支全国首家老年独轮车队,大家以治病、减肥、健身、交友等目的自发聚集到一起。近两年,独轮车骑行队“骑”上了央视及地方卫视舞台,向全国老年朋友展示冰城老年人的风采。他们发出倡议:希望老年朋友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锻炼方式,让夕阳燃烧得更加灿烂。
为解闷学骑独轮车
2014年春节后,从事杂技表演多年的徐克己看到老伴王永秀退休后无所事事,经常嚷着赘肉太多,该减肥了。老伴一直在企业上班,平时忙碌惯了,突然闲下来有些不适应。徐克己在杂技团是独轮车演员,便鼓动老伴尝试着玩独轮车,说骑独轮车既能减肥,又可以娱乐身心。
王永秀对玩独轮车不自信,说她骑两个车轱辘的自行车有时都会撞大树,这一个轱辘的还不得摔跟头?徐克己说,骑独轮车时要保持平衡,身体多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,可以强化腰腿灵活性,是减肥的有效运动方式。
听丈夫说了骑独轮车的诸多好处,王永秀决定挑战一下自己。在徐克己的指导下,她先是在家扶着墙练习,然后到外面扶着栏杆练动作要领,找平衡,再慢慢往前骑行,几天时间就学会了。
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有块场地,非常适合练习骑独轮车。每天早晚,徐克己陪着妻子去练习。熟练骑行之后,王永秀让丈夫教她像杂技演员倒车、定车、单腿蹬车等骑车技巧,这些玩熟后,丈夫又开始教她骑着独轮车跳绳、打球。
徐克己教妻子的时候,周围经常围着很多人,一些中老年朋友看到王永秀潇洒的独轮车技,十分羡慕。徐克己给大家讲解:独轮车的原理是摔车不摔人,通过技术练习,半天学会简单骑行三五米没问题,独轮车不像自行车那样只能在侧面上下,前后都可以下,它的危险性甚至比骑自行车还要低。
几个老年朋友在徐克己的专业指导下,很快也学会了骑独轮车,而且越骑越溜,不到半个月,就能简单地做些动作了。他们训练的时候,围观群众越来越多,大家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杂技演员骑独轮车,觉得很神奇,现实中这些大爷大妈骑它就跟骑自行车一样,不少人跃跃欲试,报名学车的越来越多。
新潮玩法引人来
徐克己和妻子只要没有重要的事情,都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地,免费教新手骑行,教老手练习耍圈、扔口袋等表演技巧。
以前,独轮车过于专业过于小众,没得到广泛推广。看到这么多的老年朋友都参与到独轮车运动中,徐克己有了把独轮车推广成一项运动的想法。他在黑龙江省杂技团做独轮车演员时,有过独轮车书法、独轮车音乐、独轮车舞蹈等文化表演,能否把篮球、足球等球类融入到独轮车中呢?他决定试一试。
尝试过篮球、足球后,徐克己放弃了这两种球类。之后,他玩起了冰球。一试,感觉很好。骑独轮车双手是自由的,正好把持冰球杆,通过双脚控制独轮车,正好像冰球运动员在冰面滑行似的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,徐克己自费买了冰球杆、球门,不过,击打冰球时,因为冰球中的球太小,击打难度大,而且速度快,视线有时跟不上,最后决定用小排球代替传统的冰球。2016年春节后,徐克己带着自己的二十多名学生,在斯大林公园练起了他命名的独轮车车球。骑着独轮车打球,这也是国内首创。
除了训练独轮车车球,徐克己还带着老人们练习嘴叼木板顶球、踢碗、耍圈等多项技能。为了熟练掌握技巧,无论春夏秋冬,徐克己都带着学员反复练习,在徐克己的严格督促下,学员们的独轮车技和表演能力越来越好。
徐克己每天都在江边带着队员训练,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杂技动作让围观者眼花缭乱。哈市不少旅行社把徐克己和他们的独轮车表演当成一个固定项目,每次带游客到江边都会来此观看表演。不少退休后的队员可以在骑车的同时表演踢碗、叼球、耍圈等多项技能,赢得游客阵阵喝彩。
运动带来健康和快乐
徐克己把专业性强、过于小众的杂技项目,推广成了深得退休老年朋友喜爱的项目,一些老年人甚至把骑独轮车当成了生活的重心。
杨小玉家在黑龙江尚志市,2016年开始学独轮车,但在当地只有他一个人玩,邻里嘲笑他是个疯子。杨小玉打听到哈尔滨有家独轮车骑行队后,每天坐火车来哈尔滨“上班”。别看年逾七旬的杨小玉皮肤黝黑,个子不高,但他动作灵活,每当他骑着独轮车出场,都非常抢镜。
杨小玉20年前被诊断为严重小脑萎缩。偶然间,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独轮车运动,听专家说骑独轮车能促进脑部平衡及神经的反射能力,他就买来独轮车练习。骑了几年独轮车后,他的病症得到了很大缓解。
“二师姐”孙丽娟在队里的资历仅次于王永秀,自从练上独轮车后,她就迷上了这项运动。天气不好,她一个人就在家里练,嫌家里场地小,还和队友结伴到运动场馆走廊里练。孙丽娟退休后苦闷过一阵子,自从练上独轮车后,她和姐妹们欢歌笑语不断,整个人年轻了很多。
李静怡是独轮车队的一名骨干队员,两年前,她被查出了肿瘤,经过多次化疗放疗后,身体虚弱得走路都要人搀扶。正当她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时,一位要好的姐妹过来看望她,这位姐妹练了半年独轮车,精神焕发。看到李静怡患病后的状态,建议她不妨练练独轮车,练车可以转移注意力,还能强身健体,增强免疫力。
在闺蜜的说服下,李静怡参加了独轮车队。她身体协调性强,很快就掌握了骑车要领。一开始骑两分钟就累得直喘粗气,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,她能骑上半个小时也不歇一次了。再后来,李静怡成了车队的表演核心。也别说,一上车什么都忘了。后来,队里又来了位患肿瘤的姐妹,在李静怡的带动下,那位姐妹也爱上了骑独轮车。两人定期复查,指标一切正常。
柔韧性对于预防中老年人跌倒,保持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老人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柔韧性测试:两腿伸直坐在地上,脚尖竖起垂直于地面,尝试以手够脚尖。如果手能超过脚尖1掌的距离(15~20厘米),说明身體足够柔软;如果只能勉强碰到脚尖,或超过脚尖的距离,女性在6.7厘米以下,男性在0.5厘米以下,说明身体柔软度仅相当于65~69岁的老人。
平时,老人可以做一些柔韧性练习的简易方法:
腕部 两手指交叉手心向外,做压指压腕的动作,充分向前、向上伸展或有节奏振压;握拳、张开,反复练习;手腕屈伸、绕环;用左手掌心压右手四指,连续推压,右手交替。
肩部 找一个稳定的支持物,面对支持物,手扶一定高度,上体前俯,做下振压肩动作。两人或多人锻炼时,两人面对面站立,互相扶按肩部,做身体前屈的振动压肩动作。
腰部 直角坐在垫子上,两腿伸直、挺胸,向前折体弯腰,两手尽量伸向前方,使胸部贴近腿部,并持续一段时间。
腿部 面对肋木或高的支撑物,单腿提起,脚跟放在上面,两腿伸直、立腰、收髋,上体前屈,向前向下振压,左右腿交替进行。
踝关节部 跪在垫子上,臀部压在踝关节处,向下振压。还可进行脚外侧走、脚尖走、脚跟走和脚内侧走,牵拉踝关节韧带。
此外,太极拳也是柔韧性锻炼的好方法。
文/黄虎辉
站立、行走、蹲下起来、上下楼梯、奔跑、跳跃等,每一个下肢参与的动作,都由膝关节屈伸活动承担了主要部分,当然也就离不开股四头肌的强力收缩和舒张。老年人想要增强股四头肌的耐力,可以试试下面两个动作:
屈膝位等长运动:屈膝位等长运动中,靠墙直角蹲动作适合大部分人。
方法:背靠墙面,保持髋关节屈曲90度、膝关节屈曲90度,每天1分钟。该方法简单易行,效果显著,但是对膝关节还是有压力,不能做到无损害性锻炼。
伸直位等长运动:对于年龄大、膝关节老化、膝关节受伤后康复的人群,适合使用膝关节伸直位等长运动。
方法:坐位或仰卧位,保持膝关节伸直状态,屈髋使大腿离开椅面或床面,使下肢停在空中,尽量维持时间长一些,量力而行,可适当在足踝处增加小沙袋,增加股四頭肌的负荷,提高锻炼效果。该方法运动中,膝关节保持伸直位,髌骨与股骨之间压力很小,对膝关节几乎没有损害。
知识链接:
等长运动:指以增加肌肉张力来对抗一个固定的阻力的运动。强度较大的运动如举重运动;强度较小的如倒立和瑜伽的一些静态训练方法。亦称等长运动为静态运动。
等张运动: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缩短,而作用在肌肉上的负荷不变,运动过程中肌肉张力不发生明显变化,故名等张运动,如步行、慢跑和比较轻松的游泳运动。亦称等张运动为有氧运动。
文/昆成
谢军是中国国际象棋史上的一座丰碑,正是她为中国乃至亚洲首次摘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,改写了国际象棋欧美选手一统天下的历史,使国际象棋从一个欧美国家的舶来品变成家喻户晓的智力运动,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棋类运动的发展。她是登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宝座的第一个亚洲人,她是世界国际象棋史上第七位女子国际象棋冠军,她也是唯一一位既在传统赛制夺冠又在淘汰赛制夺冠的棋手。国际棋联主席伊柳姆日诺夫赞扬谢军——“无论在传统赛制下,还是在新赛制下,谢军都是最优秀的棋手”。
国际象棋世界女子冠军赛应该说是世界体育项目竞赛中,最为持久、激烈的大角逐了。一个报名参赛的棋手,要先后经过分区赛、区际赛、候选人赛和挑战赛,只有最后的优胜者才可能夺得国际象棋“皇后”的宝座。这一系列的比赛历时两年,其间要同数十名世界一流棋手对奕近百局,每一个参赛者都要经过智力、体力的巨大挑战和考验。谢军在21岁时就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考验和曲折,最终一步步走过了这条艰苦卓绝的小路,来到被称为“高雅殿堂”的国际象棋“后座”上。
2002年,谢军当选北京棋院院长和国际棋联女子委员会主席。她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,在教育领域,她也延续了棋后的冠军气质,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天。现在的谢军,常常为各地的孩子做讲座,聊天,她不仅仅分享她曾经的经历,更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拓展未来。
双人瑜伽,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
文/哈士奇
“以前仗着年轻,整天忙忙碌碌,不懂得珍惜身体,中年生一场大病,才知道身体的重要性。”今年54岁的金加清,并非西安土著,年轻时从南方来到西安打拼,渐渐在“七彩商城”站稳脚跟,经营服装生意,经济日渐宽裕,日子也越过越好。就在他加大马力向事业更高层级全力冲刺时,四十多岁的他身体却亮起了红灯,体重一度飙升到170斤,紧接着又患上了肾结石。身体状况一泻千里,这给金加清敲了警钟,他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在事业上如何成功,倘若没有健康,赚再多金钱也无济于事。为此,金加清开始制定锻炼计划,每天运动。他刚开始是练跳绳,坚持了几个月后,体重从170斤减至140斤,身体较之从前更加匀称,举手投足都更加轻盈且有力量。现在他可以一口气跳绳四十分钟,突破万个大关,跳完了仍然脸不红气不喘。
而后跳绳已经无法满足金加清了,他在家附近报了一个瑜伽班,开始学习瑜伽。因为他比常人更加勤奋,半年后他的体式已经比教练做得更加标准,无需再去跟班报课,金加清便选择在环城公园练瑜伽,这里聚集着不少运动爱好者,大家抱持着一颗“活到老,练到老”的纯真之心,更容易找到“同道中人”。
2020年,金加清便是在环城公园,遇到“同道人”魏玉兰的。
初识魏玉兰的人,会觉得她很神奇,她现年57岁,“病退”的时间却有30多年。魏玉兰双手都落有残疾,一只手是小学五年级时自己顽皮跌倒,摔折了胳膊,她怕回家被大人责备,瞒着家里人,后来断骨自个长好,留下了永远的歪和扭。另一只手,源于魏玉兰年轻时在棉纺织厂当女工,不幸出了工伤事故,造成粉碎性骨折,小拇指头当场轧断,手腕到手背的皮肤狰狞扭曲,为了能恢复手的抓握能力,她去河南医院动手术,从腿上取下腓骨移骨在手上。所以魏玉兰不仅双手残疾,还有一条腿缺了腓骨也是半残疾的,她已无力正常上班,遂病退回家。
魏玉兰是个要强的女人,不愿自己年纪轻轻便像废人一般消极下去,于是积极锻炼身体,为了增强手部灵活性,增强肌肉能力,她在环城公园练习“拔筋”,一练就是十几年。这天,魏玉兰又在环城公园单杠上练拔筋,她听到不远处金加清指导人家练瑜伽,默默听了一会,觉得金加清的指导很在点子上,她便也上前主动请教。两个对体育锻炼有着相似爱好的人,就此结缘。
虽然金加清比魏玉兰还小三岁,可他领着她推开了瑜伽练习的门,给予她无私指导,魏玉兰从此恭恭敬敬称金加清为师傅。魏玉兰身体的柔韧性和个人悟性都很好,一段时间的练习后,掌握了瑜伽的基本动作,“我们师徒是否能练双人瑜伽呢?”这念头从心底逐渐升起,并且慢慢照进了现实。
双人瑜伽又叫杂技瑜伽、飞行瑜伽,它属于瑜伽的一个变体,以伙伴为基础,融合了杂技、瑜伽、按摩疗法,通常会强调练习者相互之间的信任。“练习双人瑜伽,对搭档要求高,这要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,更重要是指向精神层面:两人是否能彼此信任,沉静心安?”金加清侃侃而谈,他认为自己和魏玉兰能练习双人瑜伽,并一起研究开发新体式,不断地精进技艺,和他们之间拥有极为纯粹的信任感是分不开的,信任带来配合,双人瑜伽原本就是力量和美的结合,两人共同前行,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“两个人相互搭配,既能挑战瑜伽的难度,又能增强瑜伽的美感。”魏玉兰也认为双人瑜伽比普通瑜伽更具挑战,如果练习不当,会存在一些受伤的风险,她很感激自己能遇到一位“好师傅”,因为金加清在多年瑜伽练习中沉淀的经验,培养了他专业自信的态度,他将这种自信传递给了徒弟魏玉兰。在练习过程当中,遇到一些高难度的体式,魏玉兰都格外相信搭档的支撑和力量,反过来又将这种信任感扩展到金加清身上。他们既是教学相长,又是并肩进步。
如今,金加清和魏玉兰师徒,已是环城公园里练习双人瑜伽的名人,他们体态轻盈,活力四射,能配合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瑜伽动作,身心状态都很年轻。
绳舞飞扬,快乐运动
文/白成昆
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,与我一起进厂的老姐妹都干到了55岁退休,而我在48岁本命年就提前内退了。这不是因为我生性懒惰,而是内外两重因素所致,一是工厂改制,对员工的要求更高,二是我那时身体状况实在糟糕,被医院确诊为脑供血不足和心缓。
退下来后,除了两天去菜市场买一次菜,我大多数时间都留给了沙发和床,我窝在沙发上,从早上看电视,能一直看到晚上十一二点,眼皮沉得像石磨,撑也撑不开,这才回卧室睡觉。早上楼道里吵吵嚷嚷的,上班的上班,上学的上学,我心安理得地翻过身,心想这下我终于不用劳碌了,可以多睡一会。
这种日子过了一段时间,我发现身体每况愈下,到最后肩不能杠,手不能提,爬楼梯回家都得歇好几次。这样下去不行,孩子虽然上了大学,不用多操心,但我毕竟还不满半百,我心想着,还是要振作起来,至少不能给孩子带来大拖累。
想来想去,我想到用跳绳来锻炼身体。跳绳不挑场地,在小区楼下就能练习,而且这是“一个人的运动”,不需要去将就别人的时间。想想,我还是念中学时跳过绳,这一晃眼就几十年啦。还未等我发更多感慨,刚跳了三四下,忽然眼前一黑,差点栽跌在地。
我赶紧坐在花坛边,歇了好一阵,身体越是不配合,倔强的劲儿反而越是充足:不行,我不能这么轻易被打倒了,一定要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。
于是,从一次只能跳三四下起步,我渐渐的能连续跳十几下、二十几下,当我在一分钟内,能连续跳一百下时,感觉自己是突破了一个小小的极限,既是一次挑战身体的小胜利,又是精神上的大激励。我还请邻居专门帮我录了个小视频,自己发在朋友圈,以纪念“跳绳过百”。
对别人来说,连跳一百下是稀松平常的事,但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突破。就这样,我慢慢找到了跳绳的乐趣。
跳绳时,身体往上轻盈一跃,绳子在脚底划过一道完美弧线带来一种跃跃欲飞的美好感受。手还能仔细体会繁复花样,给自己制造一点小趣味,比如设计双臂交叉跳之类难度动作。一根跳绳,就像一个战友,默契配合着你的动作,你需要它快或慢,高或矮,都由你来指挥,这真是跳绳的乐趣。当然,随着我技艺越来越娴熟,跳绳的时间也越来越长,竟然能连续跳十分钟都不中断跳绳。
到了现在,我坚持跳绳已经超过15年了,原本上三层楼都走得让人眼含泪花,现在我一口气爬七层楼都不会脸红气粗,最近刚做了一次全面体检,以前困扰我的病症,都已减轻很多,我尝到了跳绳的甜头,也希望像我一样的老年人,都能一起运动起来,大家都有个健康的好身体,安度幸福快乐的晚年!
文/耿向林
拳论中“彼刚我柔谓之走”,说白了所谓“走”就是对方进攻我就退。多年的推手实践,我深深体会到了“走”在传统推手修炼轻灵劲、空无劲中的重要地位。传统推手总的战略是“舍己从人”“后发先制”,其基本特点是以柔克刚,以弱胜强,以小力胜大力,这就需要尽量少消耗,不与对方对抗拼力气,而采取的战术就是“走”。
“走”在太极推手斗智、斗技取得胜利的全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一、“走”体现了“舍己从人”的大原则,自己不想动,不主动,不妄动,来者欢迎,走者欢送,依随对方之动,展开全方位的周旋,有的太极名家称之为“逆来顺受”,在顺受中寻找反攻机会。这样与对手进行人体力学的较技,才能做到“彼不动,我不动,彼欲动,我先动”,后发先制以取胜。
二、“走”是太极推手中做到不顶的具体方法。对方推来不走就是顶,顶就斗力气,拼消耗,违犯传统推手的规则,不符合以弱胜强的太极拳特点。
三、“走”才能顺势借力。太极推手以小力勝大力,其窍门就是会借力,不仅会借天之力,借地之力,更要借人之力。要借对方之力,必须顺着对方,叫“顺势借力”。一可顺对方欲失重之势借重力,二可顺对方出力的方向借对方的力,在对方出力方向上稍加一点力,就可把对方推出或推倒。要做到这个顺势,就必须在对方推来时采取走的方法,不走不能顺,不顺借不到力。
四、“走”是太极推手避实击虚的策略。对方进攻,是实,是太极的阳,阳刚力量大。我为了减少消耗,保存实力,就采取走的方式,避开强锋,避免受伤,而另寻其弱点反击。
五,“走”是修炼太极推手空无劲,即修炼推手最高层次的必由之路。只有走,才能达到空,让对方摸不到东西,摸哪儿哪儿空,失去发力的支点。
总之,“走”在太极推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或者说在传统推手人体力学较技、斗智斗勇的艺术中,起着关键性的作用,推手人必须深刻认识“走”的重要作用。当然“走”不是完全被动的“走”,是在“走”中寻机造势,及时反攻。
但是怎样才能发挥“走”的作用呢?这需要长时间的推手实践,这样才能逐步掌握走的技巧。初练时,往往是“走”不了就顶,“走”过了就丢,甚至是逃,这违背太极推手不顶不丢的原则。有时“走”不得法,导致引进落实,被动挨打。王宗岳拳论中说“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”,什么是黏呢?拳论又说“我顺人背谓之黏”,也就是说“走”不能随随便便,要通过“走”控制对方,以便出现我顺人背的局面,使自己得机得势,这样才能实现“走”的作用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“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”呢?我的体会是,要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。
一、把准“走”的时机
接劲就“走”,这是“走”的时机。双方搭手,对方还没出力就“走”是逃,对方大力推过来还不“走”就是顶。那么什么是接劲的最好时机呢?高级的接劲就走,是对方刚一推到皮毛就“走”,推到肉甚至推到骨头才“走”就晚了,就有顶的趋势了。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要训练好听劲,听不准,就把握不准“走”的时机。
二、掌握“走”的方向
顺中变是正确方向。听准对方出力的方向,要顺对方力“走”,顺是被动的,顺中要适时适度变向,变是主动的。所谓主动是在顺中改变对方力的方向,使其不威胁我的重心平衡,逐步让对方走向背势,达到我顺人背,这就是拳论中的“走即是黏”。
三、控制“走”的程度
“走”到什么程度为好呢?这要分两种情况。一是让对方力“走”到头。“走”是为了不顶而又不让对方力加在我身上,而且还要变被动为主动,通过走转入反攻。如果“走”得不足,即对方力没有放完放空就反攻的话,就会出现顶的毛病。如果“走”过了,对方已无力加在我身上还要走,就是丢了。所以“走”的程度或者叫分寸,是对方力刚刚走空,虽然双方仍在接触,但对方力已尽,此时为恰到好处。这叫“引进落空”。此时是反攻的好时机,拳论中说的“合即出”就是说的对方劲落空,我由守转攻的最好时机。二是对方劲虽没“走”到头,但重心已偏,此时对方已失去中定,也是我反攻的好时机,机不可失,应立即转入反攻,一般是顺势而发。
四、熟练“走”的方法
一是不动步的走:通过两脚变化维持中定,确保平衡,利用身法手法进行走化。有三种方法:
1.被推而走
这是走的窍门。也就是与对方劲合成一体,对方进多少,我退多少,如影随形,与对方同步运行。我的比喻是自己就像落在对方身上的蝇虫,对方如何动我就完全跟随而动,不顶不丢对我毫无威胁。我的老师说,自己就像个小空车,对方推就走,不推就停,同步运行,这样才能让对方处处使不上威胁我的劲。
2.周身协同走
我叫作“三走三不走”。①走身不走手,以身带着手。②走胯不走肩,以胯带着肩。③走下不走上,走上易顶抗。这是整体走化的有效方法,好处是避免接点的硬拨,让对方不易感觉变化,做到“人不知我,我却知人”。
3.局部走
在危机状态下,接点局部可以走,通过突变转危为安,并可立即反击。
二是动步的走:对方进攻力猛或者进步而攻,此时我的中定受到威胁,在原“阵地”难以站稳,此时应随对方进攻(进步)而退步或者横向跨步,通过动步,让过对方攻势,又建立新的“阵地”,进一步与对方进行周旋。
综上所述,传统太极拳推手者要修炼空无劲,必须充分认识走的重要性,并熟练掌握走的方法,才能做到“走即是黏,黏即是走”,在轻灵走化中降敌于不知不觉中。
游泳,如鱼得水的快乐
文/何朝益
我的“泳龄”可以说很长,也可以说很短。这话好像很矛盾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我会游泳,完全是因为受到父亲的熏陶,父亲年轻时当过船上的水手,练成一身好水性,三四岁,我已经开始记事了,父亲拿一根麻绳绑在我腰上,牢牢地缠上两圈,带我下水横渡涪江。
涪江是我们家乡的一条大江,江面有几十米宽,横渡的最大困难是江中有漩涡,你不知道漩涡在哪里,稍微一发慌就容易被水卷走。当然我父亲是不会发慌的,他不仅自己要游泳,还在腰上多加一个儿子横渡。那时我还小,也没得到多少真传,但据父亲说,人下水,都是有天生本能的,“会像狗儿样扑腾几下子”,至于那几下是否顶用,这就天知道了。
遗憾的是,父亲因为身体缘故,眼睛出了问题,不得不病退在家,更别提下水游泳了。没有父亲带我,母亲是坚决不允许我下水的,这一耽搁,竟耽搁了几十年都没游泳。
人生的事往往就是这样,充满了温馨的戏剧性。当年父亲教我游泳,当我四十岁时,读小学的儿子,他们学校要开游泳课,孩子紧张、胆小,前两节课老师怎么劝都不肯下水,白着一张小脸站在池子旁边,脚趾头将池沿抠得紧紧的。老师来找我言说,让家长配合学校,关心学生的体育活动。
我决定亲自带儿子下水。到了游泳池,看到池子里欢快游泳的人们,我觉得心中有个小火苗,呲的一声燃点了,整个人亮堂堂的,那时我才知道,自己是喜欢游泳的,竟白白耽搁了这么多年没有下水。
儿子紧张,我也先不逼他,自己用心地看,看别人都是怎么游的,手臂姿势如何,双腿动作如何,看得差不多了,我跳下浅水区,照猫画虎地练。浅水区不会有什么危险,即使脚抽筋,单脚一支也就站起来了,水不会淹没儿子脑袋,他坐在旁边看我瞎扑腾,慢慢地放松下来,咯咯笑,还极其权威地指导我,一会说手没对,一会又说脚蹬慢了。我让他下来试试,别当“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,他受了激将,还真下了水,我们父子俩一起游,学习最容易入门的蛙泳。
就这样,不到一个月时间,我学会了抬头游蛙泳,又过了半年多,从浅水区游到了深水区。儿子虽然不如我游得好,但至少现在敢于下水扑腾,体育老师也给予他大大的表扬,夸他进步很大。
就这样,我重拾了儿时爱好,开始每周至少游泳两次。现在我退休了,觉得很欣慰,国家变得越来越好,游泳的条件也越来越好,儿子帮我办了室内游泳馆的年卡,算下来单价特别便宜,条件优越,不管寒冬炎夏,池水永远都是温温的,外面即使飘着鹅毛大雪,穿着游泳衣在场馆里走动,也不会感到寒冷。
如今,反正我有了大把的时间,能更加从容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。每天早上五点半,吃完早餐,我就拎着游泳的小提包,从所住的小区骑共享单车到游泳馆。
在游泳馆晨练的人,大多都成了熟面孔,只有偶尔来一次的新人不知道我是谁,还问我:“大哥身材真不错,有五十了吧?”我高兴地笑:“快七十了!”因为长期游泳,我身型保持得不错,儿子说这是爱游泳给我带来的“水疗作用”。
一旦下到水中,我就感觉自己像鱼一般,张开双臂划水,双腿屈伸来蹬水,做这些动作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,完全不用费脑子了。我一会露出水面,一会又潜入水中,游上一百米,人都不会喘大气。接着,我又变换泳姿,仰面于水,双臂如大鹏展翅,双腿上下起伏摆动,换着花样来玩。
刚退休那阵,我每天至少要游一千米,现在毕竟快七十岁了,悠着来,游上五百米,大概半小时时间,就从池子中起来了。我已不是争强好胜的小青年,不想因为运动过量而让自己累出毛病,对我而言,游泳是非常快乐的运动,它带给我好的身体、好的心态,我享受这一切。